《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书笔记 – 宏观经济学篇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货币的三种功能定义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 作为价值储存的工具,货币是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的物品。

在恶性通胀的情况下,货币几乎不能再称为货币,因为它再也不能储存价值。

● 作为计价单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货币的最大优点在于它避免了以物易物,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需要“双重需要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也就是一个人想要的东西是另一个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M1和M2

政府统计学家有其定义货币的方式,M1和M2:

●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你可以提取并花费M2里的钱,但你需要找到提款机,而且也许有手续费,而M1则可以随手支用。

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货币是和银行体系纠缠在一起的,现今的大多数货币是以银行账户的形式存在的。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银行体系是放款与存款的一个网络,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础,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础,如此往复,这个过程创造了货币,因为货币就是银行账户里的钱。因此,当货币一而再,再而三地贷放出去时,社会上就会有更多货币。

银行必须持有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

当银行拼命放款时,造成购买力增加,社会将会出现大量的总需求。

如果经济不景气时,银行可能会决定减少贷款,此时社会的购买力和总需求会减少。

 

声明:自在独行|版权所有,违者必究|如未注明,均为原创|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书笔记 – 宏观经济学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