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书笔记 – 宏观经济学篇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当经济衰退来袭时,中央银行是保卫宏观经济的第一线。经济衰退时的标准做法是中央银行出面降息,即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朝潜在GDP水平迈进,并降低周期性失业率。

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自然失业率。周期性失业是经济衰退的症状,而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动态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受到工作及雇用方面的影响。当经济处于或接近潜在GDP水平时,失业率基本上只剩下自然失业率,因为周期性失业率其实是零。在此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已无法进一步降低失业率。


恐怖组合:通货紧缩+负实际利率

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流通的货币数量,降低了银行的房贷意愿)借由提高利率及降低总需求可对抗通货膨胀。

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当通货紧缩与利率相互作用时,会造成货币政策难以应对的经济衰退。

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等于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减去通胀率。

如果名义利率是7%,通胀率是3%,那么借款人只需要支付4%的实际利率。

假设名义利率是7%,通缩率是2%,此时的实际利率就是9%。

无预警的通货紧缩使借款人的实际利息变高,导致大量放款收不回来,使得银行比较无力且无意愿放款。由此货币和信用创造收缩,宏观经济需求下降,最后容易导致经济衰退。

这里出现了双重危机:在通货紧缩引起经济衰退后,货币政策将难以运作。假设中央银行看到经济衰退出现,主张扩张性货币政策,于是降低了名义利率,一直降到接近零的状态。如果此时出现5%的通缩率,即使名义利率是零,实际利率也是5%。央银行无法使名义利率变成负数。

实际利率非常高,这是经济大萧条如此可怕的原因之一。害怕通货紧缩,是美联储在2008年开始试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之一。

中央银行需要提防通货紧缩。因此很多央行的目标是让通胀率保持在2%上下而非零,这样可保留一些缓冲空间,以避免可能的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可以用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实物资本与技术投资,它们在市场导向的环境下交互作用。通胀率和利率低且稳定时,最适合提出长期规划来促进投资。


金融泡沫可以预防吗?

泡沫(bubble):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

中央银行基于几个理由,不太愿意主动去戳破资产泡沫:

1. 很难判断某个东西在什么时候是泡沫,什么时候不是。

2. 要使泡沫破裂,需要收缩性货币政策与较高的利率,处理不好就可能引起经济衰退。

和财政政策的自发性和权衡性类似,货币政策也有相似的区分,货币政策应该在中央银行权衡下实施,还是应该由特定规则来引导?

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在于经济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权衡性货币政策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如时间滞后、过度反应的风险,以及经济学家所说的“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

第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可能比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好。当中央银行通过收缩性政策拉绳子时,它可以明确地提高利率并降低总需求;若试图通过扩张性政策推绳子,只要银行仍决定不放款,货币政策就不会有任何效果。这并不表示扩张性货币政策根本行不通,而是因为它并非总是可靠的。


通胀目标化

全世界制定货币政策最常见的方法或许是所谓的“通胀目标化”(inflation targeting)。目前,有20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依法必须以维持低通胀为第一要务。

没有哪个高收入国家是通过政府立法或行政机关来实施货币政策的,而是以中央银行作为代理机构,稍微独立于政治之外。而财政政策实际上是通过选任的政府官员来执行的。

为什么呢?(以美国来说)

用日常的民主程序来控制货币政策,是不切实际的。让中央银行与日常政治隔绝后,其成员可以自由地在一年中多次相当快的速度做出解决棘手问题的决策,而通过国会则会更困难。

还有一个顾虑是,政治人物总会要求更多的贷款和更低的利率(获取更多的支持率),而对货币政策的政治控制只会更容易导致更高的通胀率。

 

 

声明:自在独行|版权所有,违者必究|如未注明,均为原创|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书笔记 – 宏观经济学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