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经常有政治压力要求限制进口,这些措施一般称作“保护主义”,因为法律限制进口,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于国外竞争。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
◊ 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
◊ 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
受保护的产业面临的国外生产者的竞争变少,因此可能获得较高价格,赚取较高利润。保护主义,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的一种方式,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保护主义能保障就业机会?- 并不能
关于产业补贴,或许最著名的论点是保护主义可以使国内工人受益:进口可能影响国内工人可获得的工作总量,进口可能影响平均薪资水平,进口可能造成产业崩溃、工人失业,进口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不均加剧(即使平均工资增加)。
首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保护主义能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反之亦然,没有证据显示国际贸易会使就业机会减少。经济理论也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无关(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繁荣和衰退有关,自然失业则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有关,这两种失业都与贸易无关)。
其次,保护主义是对产业的补贴,有助于该产业的工资增加,但这并不表示整个社会的工资都会变高。工资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如果自由贸易提升了生产力,平均工资就会逐渐增加。
进口确实会使两国的产业失调,导致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产业失去订单,并且导致出口产业增加产量。但把国际贸易的影响放在美国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其并不是主要因素。
最后,全球化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收入不均,但它不是收入不均的最大影响因素。信息与通信技术提高了高技能劳工的生产力,这似乎是更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及解决收入不均的问题可以参考第16章)
贸易拉大穷国与富国差距?- 不是
全球收入差距扩大,不是因为全球化伤害了贫穷国家,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参与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如日本、韩国、中国)基本上都是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保护主义的其他争议
◊ 新产业(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需要保护,以使它们不受国外竞争的影响,直到它们建立起足以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规模与专业能力。是这样吗?
在实务上,这些幼稚产业通常不会变大变强,反而国家会因为支持它们而蒙受损失。例如韩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并非幼稚产业政策(虽然他们有这样的运作结果较好的例子),而是实物资本、教育培训与新技术投资的高报酬率。
◊ 国外生产者可能有不公平的优势,因为他国的环保标准比美国低,因此生产成本较低。
这个论点很缺乏说服力,环保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事实上,跨国企业会在其他国家带头减少污染,因为它们会把在欧洲或美国开发的污染防治技术带到低收入国家。减少国际贸易会使环境变好,是个错误的想法。
◊ 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dumping),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
美国市场上有很多国际竞争者都遭受过这种指控。然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案例来说明国外厂商能因此赚取垄断利润,毕竟国外生产者仍必须彼此竞争。就定义而言,倾销不只是伤害国内生产者而已,若没有出现垄断者索取高价的情况,倾销就不成立。
◊ 有时人们会说某些产品(例如石油)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不应该依赖国外供应。
也许,正因为石油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所以更应尽可能地进口,把石油储备起来,不要耗尽国内的资源。如果某个极其重要的产品是一项新技术,尽快学会最好的技术未来用于国内生产,才比较合理啊。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将持续,驱动因素有三个: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导向经济体的崛起。